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历史论文 -> 论文内容

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互联网    论文栏目:历史论文    收藏本页
  
   
   内容提要:科技革命、自我调节和资本扩张,促成了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但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化,表明其缓解的余地将达到极限。不管前面的路还有多长,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
  
   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有360年的历史。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从生气勃勃到危机、动荡,资本主义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历史转变,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已经弄到了相当狼狈的地步。然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又出现了新的转机。它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那么,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已经克服?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历史规律是否已不再成立?这是关系到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毫无疑问,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人应当自觉地承担起回答这一课题的庄严使命。
   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及其主要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首先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到90年代末,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例高达75%,而美国更是超群挺出,独占26.6%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万美元还多。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富裕社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所缓和,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
   那么,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呢?
   一是新科技革命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造就了一批新兴产业,带动了原有产业部门的改造,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金融、信息和其他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目前在西方国民经济中的平均比例已达到2/3左右。即以美国为例,其经济增长约30%来自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其最大产业之一。
   二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自我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自从社会主义以其巨大的优越性出现于世界,国际资本主义便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作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
   三是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巨大利润。二战以后,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了独立,但是在经济、政治、军事上仍然未能摆脱国际资本主义的控制和威胁。在这种不平等的国际秩序下,它们的工业化进程恰好为垄断资本的扩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首先,它为垄断资本提供了投资场所。1960-1980年间,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累计达5500亿美元。输出的结果,是资本的迅速增殖。其次,它为西方产品提供了新兴市场。80年代中期,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占美国对外贸易额的35%,出口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超过了对西欧、日本出口的总和,这对缓解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它为西方提供了大量的廉价资源和初级产品。发展中国家约有2/3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是面向发达国家的。美国、欧共体、日本对13种重要原材料的平均依赖程度分别为60%、90%和92%。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以低价向西方出口,西方的工业制成品则以高价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这一低一高,决定了利润的流向。
   科技革命、自我调节和资本扩张,内外配合、互为补充,恰似三条竹篙,把资本主义的渡船暂时撑出了覆灭的漩涡,使它得以在喘息之后又一次意色扬扬地面对世界。资本主义的这种新发展证明了什么呢?不能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而只是证明:由于新的历史机遇的产生和自身的消极扬弃,资本主义所容纳的生产力还有一定的发挥余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个人的生产资料变成了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产品却由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化程度;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之资本属性的必然性,却像幽灵一样横在这些资料和工人之间,阻碍着生产的物的杠杆和人的杠杆的结合,不允许生产资料正常地发挥作用,不允许工人合乎人性地劳动和生活。大河奔流、坝垒横截,不是大河被阻就是坝垒崩塌,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就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
   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是这个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如果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它非但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具体表现是:
   资本更加集中。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大工业公司,由1955年的22家发展到1992年的316家;拥有10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特大公司,由1970年的2家发展到1992年的49家,分别增长了13.4倍和23.5倍。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拥有的资本在整个工业资产中所占比例,从1960年的23%增加到1990年的71.2%。30%的公司占据了制造业全部增加值的80%。由于资产增加,利润大幅度增长。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大公司所获净利润在所有公司利润中所占比例,从1960年的38%上升到1990年的73.2%。100家公司的利润,超过了37万家公司净利润的总和。英国、德国和日本拥有10亿美元以上的大工业公司,由1965年的1家,发展为1991年的191家;拥有100亿美元的特大工业公司,由1970年的1家发展为1991年的56家,分别增长了190倍和55倍。日本占0.9%的公司控制了86%的资本,德国109家大公司控制了64.7%的资本,英国42家公司中的3家最大公司控制了42.2%的资本。
   少数大银行几乎控制着全社会的货币资本。在全世界最大的500家银行中,美国银行从1970年的185家减少为1980年的96家,存款却从2960亿美元上升为1.33万亿美元。10家最大商业银行的存款,在整个银行存款中所占比例,从1950年的15.5%上升为1982年的39%。日本5家商业银行集中了全国存款的2/3,英国4家商业银行则集中了全国存款的90%以上。少数垄断寡头牢牢控制着经济命脉。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公司控制着美国汽车产量的90%,丰田、日产和本田控制着日本汽车产量的3/4,德国戴姆勒-奔驰、大众和阿佩尔公司控制着德国汽车产量的3/4。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电话电报公司等垄断集团大量兼并企业,资本扩张了几百倍。原有的一些大财阀也不甘寂寞。如洛克菲勒集团从石油行业伸展到军火、电子、化学、原子能、机器制造业及运输业;摩根集团从钢铁工业扩张到石油、电子、汽车、原子能等行业;由制造军火起家的三菱集团向银行、保险、重工、化工、石油行业发展。一些家族式大资本家与大银行、大财团相互持股,转化为资本更加雄厚的垄断财团,不仅垄断生产,而且垄断原料、设计、销售网等各个环节。在分工和协作更加细密,生产、流通和交换连成一体,而且科研、文化教育、第三产业也广泛社会化的今天,生产资料的这种高度私人占有,无疑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严重阻碍。
   所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在于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发展。不错,战后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国有经济,其产值曾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0%。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有经济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电力、交通运输、港口、邮电等部门。这些部门投资大、回收期长、利润率低,单个资本家不愿投资,但又是所有资本家增殖资本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于是,资产阶级国家跑出来,充当起协调者的角色。它在这些部门投资,其实是代表了资本家的总体利益。另一类是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这些部门由于技术落后,出现巨额亏损。部分资本家承担不起这份亏损,而这份亏损引发的社会问题又要严重危及所有资本家的利益,那就只好由所有资本家共同承担。于是,国家代表所有资本家把它收归国有。为所有的垄断资本服务,就是资产阶级"国有"的实质。此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出于军事和政治需要,在军火、宇航、造币及高技术研究等部门,也发展了一些国有企业,这更是为了所有资本家的整体利益特别是长远利益。总之,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绝不会因为有了"国有"的字样而归全体人民所有,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不仅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统治,反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正如恩格斯所说:"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越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越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越是剥削更多的公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629页)把资本主义的国有制看成公有制,并据此认为资本主义正在向社会主义"趋同",难道不是十分荒唐的么?
   问题还在于如何看待西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