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语文专题 -> 文学讨论 -> 美文荐读 -> 文章内容
  • [ 收藏本页文章 ]
  • 请说属于你自己的话

    文章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栏目:美文荐读    收藏本页

    请说属于你自己的话

    孙云晓

        在一次北京市小学生作文比赛上,评委们翻阅了一摞摞参赛作文,纷纷摇头长叹:故事一样,写法也一样,这是怎么回事?  

        是的,雷同本是写作大忌,却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那次作文比赛的主题是“妈妈,我长大了”。结果,多篇作文写学习炒菜,这也无可厚非。奇怪的是,文中写到孩子与妈妈的对话以及炒菜细节,居然一字一句都不差。难道孩子及其家人全都成了复制的“克隆”人?

        一次,我应邀参加某校的艺术节。天不作美,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学校安排了一群学生朗诵。一男生竟扬起胳膊朗诵道:“看啊,今天的天空一片湛蓝。”另一女生则朗诵:“看啊,今天的太阳无比温暖。”引起与会者哄堂大笑,朗诵者也在笑。大家笑什么呢?

        文学大师巴金在他的《真话集》中谈及“失语”之事,外孙女端端是二年级小学生,固为贪玩回家迟了,被父亲逼迫写了一篇检查。巴金写道:“孩子的‘检查’很短,但有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我深深体会到说谎是不好的事。’这是她自己写出来的。又是“大人腔”!大家看了都笑了起来。我也大笑过。端端当然不明白我们发笑的原因,她也不会理解‘深深体会到’这几个字的意义。但是我就能理解吗?我笑过后却感到一阵空虚,有—种想哭的感觉……空话、大话终归是空话、大话,即使普及到七八岁孩子的嘴上,也解决不了问题。难道我们还没有吃够讲空话、大话的苦头,一定要让孩子们重演我们的悲剧?

         在一次国际发明设计比赛中,中国派出了许多重点中学的尖子选手,结果是一败涂地,仅获得一个纪念奖。《中国青年报》曾大声疾呼:“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哪里去了?”答案是简单的:当一代孩子没有自己的眼睛,没有自己的头脑和语言,怎么谈得上想象力?

    学生的集体失语现象实际上是语言的单一性,自然与学校、家庭、社会有关,有复杂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

    “学生只管背,哭了半天还不知道谁死了,答的题往往牛头不对马嘴。”这是北京引某重点中学刘老师的形容。55岁的刘老师已有30年教龄,现教初中二年级的政治。她对记者说:“考试最可怕的是标准答案不标准。同一个问题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现在却往往要求同学的理解都要符合出题人的理解。我们在集体判分时有一个纪律,就是不许提问题,只管按标准答案批。80年代,政治考试中的简答题,只要意思差不多,就可能行分。可现在,标准答案往往具体到‘有这句话就得一分,没有就不能得分’的地步。多—个字扣分,少一个字也扣分,考试成了八股,真是死读书、读死书。许多同学答题意思虽然对了,但不能得分,让人简直无法忍受,因此我再也不参加每年的集体判卷了。”   

        听了刘老师的愤激之言,再想想每年家长为孩子买教师用的教学参考书,我们对集体失语现象还难以理解吗?   

        在全国各地的重点中学或重点小学里,有多少个押题高手!《人民日报》曾披露引此种现象:“某地小学升初中考试,有个班级几乎所有学生的作文分数都接近满分。老师得意地说,考试题目居然被我押中了!这位老师曾经分别就写人、写事、议论出一题,然后命令学生家长或找人捉刀,或自己代笔,各写出一篇集中上交后,由老师从中选改出她认为最优秀的一篇,让学生死死记住备考。某生以这样炮制出来的同一篇‘作文’应付了期末考、毕业考、升学考。这种做法已经是流布极广的‘教学方式’。”

        我的一位朋友给女儿买了家教软件,没料到会“气个半死”。她说:家教软件中有一道题是让你用给出的词组,组成一个通顺的句子。词组是这样的:“萝卜、小白兔、青菜、爱吃、和”。我一看便知这是一句“小白兔爱吃青菜和萝卜”,于是把答案填了上去。可是屏幕上却告诉我:“答案错误。”我又把整个句子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没有错啊?于是调出答案来看,答案为“小白兔爱吃萝卜和青菜”。这一下没把我气个半死,如此机械地组句,会把学生的思维禁锢成什么样!这个身边的真实故事告诉大家,电脑软件也加入了制造集体失语症的行列,并成为一支也许更可怕的力量。

        集体失语症的直接原因之一是教育体制所致。中国的教育进步巨大,但基本体制依然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其特征是选拔淘汰,让大多数成为失败者。应试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考试。人们为了避免自己被淘汰,往往便向考试卑躬屈膝自我阉割,于是,集体失语症广为流行,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社会也为“失语者”的胜利鼓吹,表明了一个民族的近视和浮躁。当然,集体失语症还有深层的社会原因。

        抑制集体失语现象是需要勇气的,而且是大智大勇。

        193410月,陶行知应邀到南开大学讲演。当得知南开中学和南开女中在河北省会考中成绩不佳,因为校长张伯苓不肯牺牲学生的宝贵生活以迁就“机械地毁灭生活力的会考制度”时,颇为赞赏。当天晚上,陶行知一见张伯苓就向他道喜。张问喜从何来?陶说就是为你不把会考放在眼里呀!两人击掌而笑。

        张伯苓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突出的地位。他一再强调,南开是造就“活孩子”的,不是造就“死孩子”的。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博土剖析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他说:“我们对人才的选拔,是值得检讨的。用考试的方法,看你以前积累的知识有多少,这不一定是很好的。一个人有无创造能力,这是现在的应试制度考不出来的。”可以说,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之日,便是集体失语症的消失之时,而集体失语症消失之日,便是人才辈出之时。为达此神圣目标,我们应当毫不避讳地说:

        集体失语是民族的耻辱,是文化的堕落,是教育的悲哀,是世界的大患,是每一个中国人乃至每一个人都不能容忍的,因为人是有尊严的。

  • 上一篇:书生习气不可无
  • 下一篇:你不必完美
  •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