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语言教育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论文内容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

论文作者:本站    论文来源:本站整理    论文栏目:语言学论文    收藏本页
 提要:本文探讨文学语用理论的存在形态、运行规则和学科特性,围绕假设、概念网络等内在的构成要素,从认识论与方法论角度考察作为一种学科建制的文学语用理论体系的层次和性质,尝试纲领性地论证建立文学语用学所须拥有的基本理论框架。 
  关键词:文学语用学;理论体系;框架;层次;性质 
   
  1 建构LP理论框架的必要性 
   
  文学语用学(1iterary pragrnatics,简称为IJP)在语言学、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中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发展前景。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总结我们自己的研究经验,形成一个较为简明、统一的TJP理论框架,使初学者有阶可循,使该学科的发展有章可寻,实有必要。 
  对LP理论的存在形态、运行规则和学科特性等进行研究,是一项迫切而严峻的任务。近年来,探讨LP理论真理性认知和研究科学化的努力一直在艰难而执著地进行。就目前形势而论,一方面,构建LP理论框架的时机日趋成熟。近20年来,我们对国外LP理论的引介和评述小有所成,对部分理论问题的探索已较为深入,对国外研究者提出的各种构想的长处和不足,我们在总体上已有所把握。这些情况表明,建构一个统一的LP理论框架的条件已具备。另一方面,学术界客观上正经历着对TJP理论本体论或本体性认识的“多元”期和“混乱”期。有关“LP理论是什么”和“什么是LP理论”的见解莫衷一是。LP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面临着冲击、消解、挑战。无论在国内抑或国外,研究者的理论取向迄今还不太明确,着意探索LP理论框架的学者还不多见。LP研究相对说来仅在小范围内进行,尚未形成体系和主流,尤其是对理论模式的建构还不能尽如人意,尚不能满足LP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要求。有的研究者对各种理论“兼收并蓄”,未提及自己的理论设想;有的研究者局限于具体文本分析实践中的方法和步骤;有的对借用的理论似未完全消化,生硬地套用某种语用理论,导致阐述与分析实践脱钩;有的研究则超出LP的范围而不自觉。或者,我们可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倘若没有对LP理论自身目的与方法的追问,以及对其自身性质和特征的探寻,也没有对LP理论关于文学与文学语言活动解释有效性的质疑,或缺乏对LP理论所提出的种种答案的可靠性及可检验性的反思,那么,我们就难以透彻地认识文学理论与语用理论的结合与发展的规律,而追求其契合的自觉性努力也会自然减缓。甚或可以说,这些反思性活动,是TP理论体系的思想前提。 
  2 LP理论体系的构建原则 
   
  黑格尔(1997:24)在阐释各门学科成立前提时指出:“对对象来说,每门学科一开始就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这个对象是存在的;其次,这个对象究竟是什么。”LP理论体系的构建首先须直面的问题是:什么是LP理论?它有哪些学科上的特殊性?其对象构成有何特点?其学科系统是怎样分布的?IJP理论主体有哪些素养要求?其理论形态和范式演化有无规律?LP理论的话语结构和话语表达同其他话语相区别的要素是什么?其价值与功能如何?总之,需要把LP理论放在作为对象的研究系统中加以考察。 
  迄今,对“文学语用”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此概念是一运用广泛的范畴,导致其内涵无限膨胀,造成人云亦云或不知所云的弊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要想对“文学语用”问题深入研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梳理、厘定其涵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笔者以为,概括地说,“文学语用”的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文学语用”是一个现当代文论概念,对其解释必受文学、语用学模式影响,新的文学、语言学理论的出现会改变对其内涵的理解;(2)“文学语用”具有“观念”的类似存在方式,包含文学与语用学的二重组合,并与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学说形成一个共时的总体结构;(3)我们是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文学语用范畴的,其使用范围是与文学现象、文学语言活动相关的理论与学派,而这一观念的兴起显然与文学理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4)在对文学文本的语用分析过程中,其意义生成方式多种多样,意义效果因方法、立场的不同会有所区别;(5)文学语用范畴的产生源于语言学理论的兴盛所导致的文学研究的语言论转向,而这无论是就关注文本语言本身,还是就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而言,乃至对文学本质的认识,都对文学理论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很值得重视。 
  LP是一门交叉学科。考察作为一种学科建制的理论体系,须从认识论与方法论角度阐明文学语用学家怎样进行“研究”,怎样从研究过程中获得文学语用知识的“有效性”,探讨文学与语用学的“交流”以及文学与语用学的“共同体”或共有元素,关注LP作为科学的“准则与规范”。解释该学科在认识和体制上的“变化”及其历史结构、社会动力;讨论文学与政治、文学与语言价值、文学家与语用学家的社会责任等问题。显然,构建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是不能回避这些环节的。 
  从本质上讲,LP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与其研究对象是互融的,是文学现象与文学语言活动内外各种关系的反映。系统通常具有客观性、依存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既然文学语言是由多层级、多元素构成的复杂的文学审美形态,就应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目的、要求,选择相适应的具体方法,抑或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方法的过分单一或仅适用于某个层面,某个范围,则体系的功能就会很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LP理论体系并不是某一种文学观点或语用理论流派,而是20世纪70年代后文学研究和语用研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倾向。从其内部构成来看,派别众多,既有偏重于文学视角,也有侧重于语用切入的,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不同的方略和旨趣。在每一种策略内部又因理论背景的不同,运用着不同的原则,呈现出多样理论形态。它们交相呼应,彼此互补,共同促进与发展。仅以文本观为例,有的学者,如美国“耶鲁”学派及德里达、巴特,立足文本内部,从语言与结构的不稳定性出发,谋求揭示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建构生成过程;有的学者,如新历史主义及詹姆逊、伊格尔顿等人,立足文本自身,但更侧重文本与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广泛联系及互动关系,试图从这种联系中揭示文本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