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其他论文 -> 其他 -> 论文内容

论人性本贱及其教育对策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其他    收藏本页

第25卷 第3期 2003年 6 月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收稿日期:2002-00-00
作者简介:肖起清

论人性本贱及其教育对策 肖起清

摘要:本文从人性的发展角度,结合历史经验和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原理归纳出了人性本贱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严教育、从早教育、危机教育、生存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人性论;贱;教育对策  文章编号:1008-0627(2003)03-0000-00
  人性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社会课题,众多的思想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笔者从新的角度来认识人的本性,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就教于大家。
  一、人性论的提出
  中国是孔子最早提出了人性这一概念,“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似乎概括了孔子的主要人性思想,通过对这句话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对“本性”与“习性”之间作出了明确的区分。而且,孔子也理解到,本性是天生的,永恒不变的。不依后天的改造或教育而变化,同时,人的本性相同注定的一种实然的状况。
  孔子是平民哲学的创始人,其人性思想也代表了一个追求平等、人人享有教育的理想。从“性相近”可以理解为人生来平等,但要保证人的平等,必须通过教育。孔子没有针对人的本性是善、是恶进行区分,这或许是圣人的明智之处。但也导致了后人在性本善、本恶上无休止的争论。
  二、人性论的争议
  关于人性的争议,无外乎:人有没有本性?人的本性是善?是恶?是可变还是不可变的?是善恶一体还是本无善恶?
  1、人有没有本性
  从古希腊时代,到近代的苏格兰启蒙时代,在西方的思想史中对人性的存在一直是十分肯定的。人性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奥勒留、西赛罗、亚当·斯密、爱德蒙·柏克笔下经常出现的字眼。其中苏格兰启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大卫·休谟把对人性的研究推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后西方人性思想史上的一个顶峰,这就是一七三九年至一七四O年间在伦敦问世的三卷本《人性论》。在书中,休谟认为,人性的研究是对人的一切(科学、道德或宗教)研究的基础。各门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只是研究人性的一个方面。休谟不反对人性的存在,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们承认人们有某种程度的自私;因为我们知道,自私和人性是不可分离的,并且是我们的组织和结构中所固有的。”他还断言,人们普遍承认,在各国各代人类的行动都有有很大的一律性,而且人性的原则和作用乃是没有变化的。英国辉格党的早斯理论家柏克在人性问题上继承了休谟的观点,主张人有实在的不变的本性。他在致斯密的信中写到:“人的本性总是一成不变的”,他坚信,人的本性,不是我们所能修改的,它与天同久,日月同辉。
  否定人性的最早苗头,出现在大革命前法兰西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趋向中。由笛卡尔的怀疑主义为之铺垫认识论基础的理性主义并不直接否定人性的存在,而是提出通过理性的运用可心对人性加以改造的命题。既然人性的内涵可以更换,既然人没有一成不变的本性,那么,这就意味着人没有自在的、不为外界所改变的本性。理性主义的这种人性可变论为后来的激进主义政治运动改造人性的努力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诱导出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潮对人性的彻底否定。
  对“人有本性”命题的另一个有力挑战来自洛克所倡导的经验哲学。洛克的思想中有一道奇怪而有深度的断裂。洛克的政治哲学鼓吹人的自由、幸福、平等和财产权,且不反对有实在人性存在的命题。但他的经验哲学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对人性及其政治哲学的的上述价值。洛克的经验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是对立的,经验论不能为把握实在的“人性”提供经验的证据,也不能为与人性相关的价值,如自由、尊严、平等、正义、博爱、权利、宽容等提供经验的论证。他的著名的“白板说”更是为后来的理性主义者、科学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和经验主义(社会)科学家否定人性的存在提供最富有误导性的灵感。
  2、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孟子是性善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他认为,人是有本性的,而且这个本性不仅是善的,而且几乎是至善的。他说:“恻隐之心,从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从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在人性善恶问题上,卢梭、马克思等人认为人在本性是善的,只是常常受到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压迫,才使人变恶。强调人的本性是恶的代表,一是荀况,他认为人性本恶,而人之所以还是能表现为善,是教育起到了“化性起伪”的作用。荀子认为:人求善这件事实,本身就是人性非善的证据。因为,人决不会追求自己身上业已存在的东西,而应该是自己所没有、或者现在还不具有的、或还不充分具有的东西。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貌似因袭法家的衣钵,在我看来,实则与孔子人性论的内在逻辑更契合。孔荀对本性与习性作了区分,都认为可改造的是人的习性,本性是不可改造的。荀子认为,与“文理隆盛”的“伪(习性)不同,本性是“生之所以然者”,既“不可学”,也“不可使”。习性只能附着在本性之上,而不能取代本性,即他所谓:“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二是西方中世纪的《圣经》,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人必须受苦受难,才能赎回原罪。其思想就是强调人性本恶,这又与很多宗教的教义如出一辙,都是确定为性本恶,再劝善为目的。
  3、善恶共存还是矛盾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不能对产生情(欲)的东西,说好说坏”,所以“我们不能说一个人天生是善的或是恶。”人在本性上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既不是一心利他的,也不是一味自私的;陉不是好战的,也不是爱好和平的;既没有天生的罪恶,也没有天后的美德。所有这些都不是人性的固有特征,只不过是潜在的倾向。
  北宋的张载正式以哲学的语言,在宇宙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描述了人性中善恶的二元对立。在“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学说中,天地之性被当成是善的本源,代表着天理;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征兆着人欲。这样,恶就以人欲为内含而被实体化,进而形成善恶的永恒角逐。气质之性决定人有情欲(人欲),有了人欲的蔽障、引诱,便阻碍了天理的发展,因而使人由善变恶。为了存善去恶,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物欲,排除蔽塞。为此,他提出了以下的见解:“克已要当以理义战退私已,盖理乃天德,克已者心有刚强健壮之德乃胜已。”“纤恶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恶未尽,虽善必粗矣。”
  朱熹把横渠、二程等理学家们开创的这种二元论从学理上进一步推向极端,善恶的二元对立和善对恶的永恒征服从学理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东西方的理性主义人性论传统中,不约而同的作法是把人性二元化,分成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相互孤立的成立,并尤其刻意高扬人的社会性。从亚里斯多德到孟子、到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启蒙思想家到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陆的官方哲学家都在沿着这条路走。
  三、人性本贱的理解
  笔者认为,人性非善、非恶,也不是善恶一体,人性本无善恶,而是人性本贱。人性本贱的界定:笔者认为“人性本贱”,这个“贱”是说明人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与弹性,特别是在反差较大的社会环境中,人的本性会表现出极大的适应性与创造性。人性本贱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生存适应的结果,也是人对环境适应的能力特征。人性本贱是人本身最根本的特质,也是人对不利环境的认知后的主观调节的能力特征。人性本贱在认可人在逆境中向上的精神时,并不是认同性本善的观点,在强调人性中安于顺境的特性时,也不是对人性本恶的观点的接受。性本贱强调的是人的适应性、发展性、弹塑性、可教性的特征。人性本贱也可通过历史的、生物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原理与事实进行说明。
  1、历史证明:“自古英雄多磨难,历来纨绔少伟男”;“贫穷是最好的学校”;“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人总是在追求无限度的幸福,人总是不能满足的动物,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等道理无不可以说明人的本性的“贱”。对于一部分人来说,逆境可以激励其奋发向上与成才就是“人性本贱”最好的说明。韩信受跨下之辱而将百万之兵,司马迁受宫刑而成《史记》也是最好的历史事实证明。
  2、生物学与社会学原理:阿拉斯加“狼与鹿的故事”说的是鹿群在没有狼群的追吃下,其生存没有任何危机,也就不需要奔跑。这样,缺乏锻炼,其体质、体能与健康状况下降,导致幼鹿成活率很低,成年鹿得病率高,种群数量自然下降。而有狼在后面追时,种群数量因被迫奔跑而增加。“煮青蛙实验”说的是青蛙被丢在热水中,能够马上跳出来,而丢在温水中,慢慢加热,至死青蛙都不会跳出来。两则生物学的例子也就成了社会学必须借鉴的典故,其本质都是揭示了人在生存中也具有同样的性本贱特性。
  3、心理学原理:根据王国维的理解,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心理学原理揭示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心理压力合适的话,对其心理动机与动力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或者心理压力太小,对行为机制的形成是不利的。与此相关的是心理活动的紧张度与智力活动水平也是相关的,适当的紧张度有利于提高智力活动水平与质量。
  四、人性本贱的教育对策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全面认识受教育者的基本心理特征,包括对人性的认识。有了认识论才会有相应的方法论,而建立在人性本贱的认识论基础上的方法论就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笔者认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