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其他论文 -> 其他 -> 论文内容

新世纪大学生就业现实与理想的妥协——“校漂族”成因探析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其他    收藏本页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现实和理想暂时无法协调的阶段,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校园里“漂”,成为“校漂族”。文章着重分析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现状、成因及对当今高校产生的影响,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就业;校漂族;一次性就业率;就业指导

    四年前,高校扩招,引来一片喝彩声。当然那时也有少数不同的声音存在,有些人担心四年后的就业压力。如今,这个压力终于来了,而且来势凶猛,让学校、学生、家长为之忧心忡忡。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高达145万人,这是一个创纪录的数字,据统计,2003年,这一数字还要继续升高,将增至212万人,而到2004年,则将达到250万人。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国各个高校毕业生几乎都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没有哪个学校为学生就业问题真正地担心过什么。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本科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也往往在90%以上。但是到了2001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明显下降至80%,专科生为40%左右。而今年正值高校扩招后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可想而知了。

    一、“校漂族”的定义
    就业,原本是寓含了莘莘学子们多少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东奔西走之后,残酷的就业形势让他们感受到了说不出的落漠。于是,已经毕业的他们,却选择留在校园或仍然生活在学校周边。他们大多数没有正式的工作,租住在学校或学校附近,或为考研,或为“恋校”,或为寻找新的生活空间暂时羁留。他们平时仍然在学校食堂就餐,图书馆和自修室都有他们的身影,毕业似乎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太大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校漂族”。但是,真正被承认的“校漂族”是2002年开始的。2002年3月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公安部、劳动保障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这一规定的出台,在客观上促进了“校漂族”这个特殊群体规模的增大。

    二、“校漂族”的类型
    1.为考研而驻留学校。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面临毕业之时采取了自以为是万无一失的方法:一方面找工作,一方面考研,可是就业和考研交织在一起的焦虑不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考研,第一年考研失败后,他们期待下一年的东山再起,况且称心如意的工作根本没有着落;还有一些学生考研成绩已经超过国家分数线的,但因所报专业竞争激烈而未能如愿以偿的,更是不甘心把自己给匆匆地“嫁”了,有的甚至放弃了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机会,一门心思地复习。在学校这个环境里,学习氛围好,查资料有图书馆,解惑有老师,而且食宿经济实惠,所以他们义无反顾地加入“校漂族”这个行列,这一类型的人最多。可以说,就业难造就了考研热,考研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校漂族”这个特殊的群体规模的形成。
    2.怀念校园寻求安慰。
    当别人准备踏上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职场时,有少数毕业生因为留恋校园生活,选择的却是多感受一年大学生活,暂时逃避奔波和忙碌。他们对考研没有信心,也没有找到工作。他们只是觉得在校园这个熟悉的环境里,心里就没有了就业的压力,感觉舒服和充实。还有一些毕业生虽然没有住在学校,但是在社会中感到无助的时候,就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心里才感觉踏实。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成天在学校里溜达,在学校寻求“心的依靠”。
    3.以“漂校”的方式过渡。
    有的毕业生在找工作中并没有费多大的周折,比较顺利地找了个好单位,但是签约前,他们发现现实工作内容和他们在学校里设想的有很大的差距,于是他们频繁地更换工作,直到自己认为达到理想的彼岸,才会把户口从学校迁出去,结束“校漂”生涯。在他们看来,“校漂”只是一个心理的过渡期。

    三、各类型的“校漂族”成因分析
    “校漂族”的行为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以及面临选择时的价值取向。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他们的理想和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妥协。究其成因,主要可以归纳以下:
    1.与其“高价而沽”,不如“以退为进”。
    初出象牙塔的学子,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憧憬,他们期待的职场,是学有所用、可以大展宏图的地方,而且由于近年来学费增长等因素,使他们对薪金的要求更加高了。可是,就业市场,强手如林,加上这几年由于扩招等原因带来的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让他们屡屡受挫。走出去参加社会的招聘会,诸如“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的条件让他们望而却步,请进来的频繁在校举行的毕业招聘会,用中央电视台一期《实话实说》中大学生的话说又是“太打击人了”,因为学生们认为供需比例实在太离谱,往往让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满腔热情换来的是心灰意冷。与其“高价而沽”,不如“以退为进”,一部分毕业生选择毕业延缓。不少学生都萌生了考研深造的想法,以期通过提高学历来回避就业高峰形成的压力,增加就业的含金量,因此有不少“校漂族”留在学校为参加研究生考试准备。
    2.与其“草草签约”,不如“蓄势待发”。一部分毕业生认为,理想和愿望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与其委屈自己遗恨终生,还不如现在趁年轻放手一搏,给自己多一点机会。所以他们不愿意草草地用一纸签约把自己束缚在并不理想的岗位上,他们大胆地选择“不就业”。驻留在学校,享受学校独特的学习资源,一边继续学习,充实自己,一边出去打工,增长阅历,锻炼胆魄。他们重视自我、张扬个性、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一定会在不远的一天实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社会鼓励大学生艰苦创业的影响,更有一部分创业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毕业时利用自身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或通过网络提供的便捷条件,或通过社会融资,或通过与投资商合作,扯起自己的旗号,自立门户,办起公司,进行艰苦创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往往怀着一种替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的心态。这种自主创业的心理,非常适合当今大学生毕业后能通过创业来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的需要,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体现人生的价值。 在立稳脚跟之前,让户口“漂”在学校,是他们的首选。
    3.美其名曰“恋校情结”,实为意志薄弱、逃避现实。
    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递增,社会需求却相对滞缓,过去那种拿着大学文凭,等于拿到工作的入场券的“风光”现象已不复存在。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大学生将就业压力大列为自己的首要烦恼问题。虽说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已经被大多数大学生所接受,但是总是有少数毕业生抱着理想化的角度看待生活、看待就业。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对社会给予自己的回报期望过高,其遭受挫折的程度可以想见。屡败屡试,屡试屡败,渐渐地对就业失去了信心,也失去了应有的勇气。从当初的想就业,到惧怕就业,使他们重新过起了学校里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愿意或者不敢参与竞争,抱着能拖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的心态,逗留在学校不肯出去。这些看起来是恋校情结的表现,实际上是意志薄弱,逃避现实的表现,和上述两种情况的“校漂族”有很大的区别,至少在人生态度上是消极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多数情绪低落、不能适应环境者,皆因无自知之明。他们自恨福浅,又处处要和别人相比,因此导致自己情绪低落。其实,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就能走出情绪的低谷。逃避得了一时,逃避不了一生一世,这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校漂族”给学校带来的影响
    1.“校漂族”影响学校的一次性就业率。
2001年教育部公布,每年各高校必须将其一次性就业率对外公布,一次性就业率便成为影响高校生源、对外形象的重要数字。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学校是极不愿意让毕业的学生在校园里“漂”的。
    2.“校漂族”占用学校有限的资源。
    从身份定位讲,“校漂族”已经不是在校学生了,按理他们不应该再占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各个高校因为扩招,本来资源就相当紧张,“校漂族”留驻校园,无疑给学校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也给在读的大学生示范作用,加大这一群体的数量。
    3.毕业生就业指导亟待加强。
    在就业新形势下,各个高校都相应成立了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对于宣传就业政策,规范就业手续,提供就业形势,指导就业技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从根本上说,这些都是就业指导工作非常表层的内容。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特长及择业意愿进行分析,有助于向用人单位推荐时有的放矢,提高成功率。加强对就业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同时正确认识自己。在新的就业环境下,要有登门推销的精神,走出校门,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络。要知道,“良好的就业前景,是学校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林洪平,吴厚福. 新世纪大学生就业指南[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熊丙奇. 就业: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瓶颈[J]. 上海教育,2002,(1).
[3]毕业生就业市场:理性VS非理性[N]. 中国教育报,2002-01-16.
[4]滕家明. 正确认识自己[N]. 中国教育报, 2002-03-20.
[5]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