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语文专题 -> 语文高考复习 -> 解题指导 -> 文章内容
  • [ 收藏本页文章 ]
  • 《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 高考复习(高三)

    文章作者:于海    文章来源:江苏省运河中学   文章栏目:解题指导    收藏本页

    考点综述:
    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设问形式一般为:(1)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复习重点:
    1.梳理常见诗歌中形象的类型,如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2.梳理常见诗歌中的意象,并能根据意象举出实例说明。
    复习难点:
    1.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如人物形象要通过意象、动作、背景等来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描摹景物、感情技巧和作品背景来分析;事物形象要通过相关语句、由表及里和知人论世来分析。 
    2.学习辨别意象的方法。一般在一首诗中,凡出现的人物、人物所处的环境要注意分析;人物或事物动作所及的范围或状态要注意分析。 
    复习思路:
    复习本讲可先预习[核按钮],完善积累意象的基础知识。开始做题时可严格按[课堂讲解]中的步骤去操作,用[巩固训练]中的题目去演练。等做题经验丰富了,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做题。
    教学过程:
    一、考点详解
    (一)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二)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三)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第二讲  景物形象
    【总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一、典型例题精析:
    例1、(2012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例2、(2012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杨 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例3、(20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二、备考锦囊
    1、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 
         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如
         阅读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本诗的景物描摹可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 
        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 
        如阅读张可久的《双调•清江引》,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里就需要景物形象与感情和写法结合分析: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3)结合背景分析 
        有的诗词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时是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解上注明的。 
        如有的诗歌中的[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这注释就暗示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于分析意象有着重要作用。 
    2、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 
    (1)考查意象类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2)考查意境类 
    ①意境含义: 
        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②考查内容: 
        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 

     ③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 “感伤”。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示例2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示例3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一、抓画面;二、激起联想与想象;三、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示例4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三、随堂训练
    例1、(2012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例2、(2012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例3、(2011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 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
    例4、(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四、课后巩固训练
    1、(2010天津卷)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参考答案】暮春  飞花 
    2、(2009•琼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思路分析] 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描摹诗歌图景,如本词上阕有共四句,有田间桑树吐新芽,有农家养蚕,有山坡青草,有牛犊鸣叫,有夕阳斜照,有乌鸦晚归,要把这些场景描摹出来;(2)概括意境特点,上面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要归纳一下,如本题可从热爱田园生活入手分析;(3)剖析作者思想感情。景生情,要把情点化出来。如本题可从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方面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步骤一)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步骤二)这是一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的思想感情。(步骤三) 
    3、 (2009•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 泊 岳 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问: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思路分析] 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作答:(1)找出三处写“月”的句子,描摹其画面内容。如第三句有明月“来”悬空江,第五句有“月弄清辉”的画面,第六句有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的画面。(2)分析画面的同时带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写景的表达效果,要一景一情地分析作答。(3)最后用一句话对以上分析作总括。本题可从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 
     [参考答案]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步骤一、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步骤三) 
    4、(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能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5、(2010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 雪 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6、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参考答案】“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