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实习报告 -> 汇报体会 -> 情况汇报 -> 范文内容

工会经济技术工作“四个专题”调研情况汇报

范文作者:佚名    范文来源:不详    范文栏目:情况汇报    收藏本页
 
动员组织职工为海西建设立新功
 
——关于“四个专题”调研情况汇报
 
省委在2000年提出的“四个调研专题”对我们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同样适用,对打开工作新局面有很强的针对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也有后劲问题,有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基层问题,有增强活动的生机与活力、提高活动的实效问题。这些年,我们在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增强和提高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后劲、服务质量、活力、实效。
按照省委的四个专题的内容,我们将近年来工会经济技术工作作一个简要汇报。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十一五”规划,以“四个重在”为指导,结合福建省中心工作,围绕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主动站在海西建设的前列,深入开展“当好主力军、海西立新功”系列活动。
一、在增强发展后劲方面
主要是实施了职工素质工程。表现在:
一是职工技能培训机制逐步完善。以岗位练兵、技术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创争活动、名师带徒等活动为载体,引导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全面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是创造学普及进一步推广。我们通过传授“创造学知识”,为培养一批创造学师资队伍,培养一批技术发明骨干打下基础。还指导他们结合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的实际,开展技术创新、发明创造活动,做到学用结合。漳州市的特种工培训有10多个工种,一年举办100多期,质量高、信誉好,企业满意、职工欢迎。我们在全国逐步推广厦门市职工技协创新的“职工创新协作体验式培训”,全国各兄弟省市工会经济部、技协办和疗休养院所、部分企业,纷纷来电咨询要求参加师资培训。
三是技能比赛示范效应逐步凸显。联合省劳动保障厅等6个厅局共同举办第三届全省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竞赛坚持“上不拨款、下不收费、市场运作、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利用政府资源、社会资源,每年全省平均举办300多场次各级各类竞赛,去年省级竞赛工种达33个,共有300多万名职工参与竞赛活动,还选拔了一批选手参加车工、铣工、钳工、焊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电子商务师、砌筑工、钢筋工等全国性赛事。今年将办全省职工技能运动会和首届网络技能运动会。
二、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
这方面主要是为职工发明人服务,帮助他们的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去年省总工会首次举办6·18 “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共征集职工创新项目700多项,展出海峡两岸职工创新项目200多项(其中台湾项目45项),成功对接签约29项、总合同金额3.5亿元人民币。6·18后,各级工会畅通渠道、建立平台、完善机制,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申报立项和宣传推介工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使成果转化。各市总工会正在把有市场前景、符合条件的项目排队,争取省政府的项目资金扶持。截止目前,共有8个项目获政府100多万元项目资金扶持。今年6·18各级工会报送项目733个,650个项目编进《项目册》,140多个项目参加展览。我们加大项目对接合作力度,目前已有35个职工发明项目达成对接合作协议,同时正在积极帮助台湾、香港项目寻找与我省企业的合作机会。我们还选送78个项目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发明展,获得14金、15银、27铜的好成绩。福州市政府还给予金奖项目每项一万元的奖励。
除了充分利用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我们还建立职工技术交流平台和职工技能人才、技术项目资源库;积极参加全国发明展,组织劳模专家顾问团推介会等平台,建立职工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转化的服务网络,展示、推介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这几年,经济部每年都有1、2篇调研报告,每天都通过“劳动·创造”网站贴发信息,对基层工会和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三、在增强活动的生机与活力方面
  一是抓重点、抓特色。工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大盘子里,“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各设区市工会首先是结合本地实际,深刻认识自身的地域优势和产业特点,开展活动提出的口号既要结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工作,又要有广大职工喜闻乐见的载体,这样活动才会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明的时代特征、突出的工会特点,从而融入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具体到每一个阶段,工会要知道党政的重点工作,那工会也要围绕这个重点开展活动,比如各地把“两个基地”(厦门)、“三大主导产业”(泉州)、“四个中心”(厦门)、“五大基地”(泉州)、“六个重点产业”(福州)等结合起来,比如三明把清洁生产试点城市结合起来,莆田把节水试点城市结合起来。其次是充分用足用好社会资源,来发展工会事业,壮大工会力量,扩大工会影响。第三是统一部署,协同作战。许多重点工作都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如劳动竞赛和提高职工素质、班组建设和提高职工素质等。
二是抓典型、抓示范。各级工会把技能竞赛、创争活动、重点工程立功竞赛、非公企业经济技术创新、“建设节约型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活动、职工创新成果评选等活动做大做强,造成声势,形成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所说的“墨渍”和“虹吸”效应,使之示范性更好、影响力更大、辐射力更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而形成化学反应、乘数效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级工会在党委的领导下,争取行政的支持,把群众性的活动与行政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是抓学习、抓调研。只有加强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自如地应对新的局面,拿出新的举措。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创新之源,是做好经济技术工作的基本功。我们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树立先进、总结典型,发挥各类典型的示范、引路作用。真正扎下去、沉下去,尽可能深入到生产一线中,倾听职工群众呼声,反映职工群众意愿,集中职工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职工群众的要求。
在活动的方式方法上,当前各单位开展的劳动竞赛大致分为集体和个人、综合和单项、长距离和短距离等三种形式及合同式、招标式、攻关式、达标式、夺魁式等多种类型。各级工会在组织竞赛时,要从求实效的角度,根据需要,长短结合、大小结合、动静结合、纵横结合,灵活运用,才能使劳动竞赛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 
在方式方法上,一是周期要尽量短,市场经济的风云是变幻无常的,竞赛就要适应这个变化,变长周期为短周期,变长线为短线;二是要选准主攻方向,要从“四面撒网”变成抓“牛鼻子”,改变劳动竞赛这个“火车头”拖着几十节车厢在企业跑的现象,“减肥”轻装上阵;三是要低重心,把竞赛经费的管理权、会员会费的使用权、竞赛决策奖励权下放到三四级工会。这种新方法,有利于企业落实奖励资金,有利于做到竞赛的考核和奖励及时到位。
近年的劳动竞赛的方式方法是长赛不断线,短赛攻关键,年年有新招。长赛不断线,就是要把系列竞赛与短而快的竞赛融为一个整体,以群众性为前提,使竞赛具有广泛性。所谓群众性是指那些能被广大职工群众所接受的能够吸引职工踊跃参加的竞赛内容和形式。短赛攻关键,就是从实际出发,以灵活性方法,科技人员与生产工人联手,针对企业质量、品种问题,在主生产车间和关键岗位开展项目攻关赛。年年有新招,就是要随着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科学性为保证,实现劳动竞赛转轨变型。
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各级工会不断适应企业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用工方式、分配方式等多样化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创新载体,开展灵活多样、各具特色的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活动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四、在提高活动的实效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每一年,全省有263万名职工参加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其中有146万名职工参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有70多万人次参加了各级工会举办各类培训班。涌现了职工创新示范岗401个,创新能手969人,有1.6万名职工参与创造学知识培训普及,有6.5万件合理化建议投入实施,创经济效益20.1亿元。
一是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向非公有制企业、向新兴产业和事业单位发展。我们通过指导制订创新活动实施方案和内部激励机制,提高职工通过技术创新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能力,推动了非公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继续向纵深推进。在福州市召开了一场“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了30家典型经验。福州市总工会还编发了《发展之光——福州市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实例》。
二是“功臣杯”立功竞赛活动逐步推进。动员项目参建单位、业主单位,继续在全省重点项目中大力推进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功臣杯” 劳动竞赛活动。各级工会提前介入预备重点项目,扩大前期参与力度,加强中期管理力度,强化后期评选表彰力度。
三是学习型班组、节约型班组创建力度逐步加大。广泛开展班组活动,推动非公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全面展开。在全省班组中推广“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块煤、一寸材、一张纸”等节能降耗活动,推进班组的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现场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班组民主管理、班务公开等群众性监督制度,让职工在“创建学习型、节约型班组”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四是“建设节约型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活动逐步推广。在2005年联合省经贸委等8家单位共同开展“建设节约型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活动的基础上,选择了50家试点企业作为联系点,帮助总结经验,典型示范引路,推动企业构建“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和“企业、员工、社会和谐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为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省份贡献了一份力量。
五是职工技协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网络逐步形成。充分发挥职工技协在人才、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建立了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和创业培训示范点。
六是为劳模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机制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为劳模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劳模的困难补助、体检和疗休养、进修等劳模管理服务三项制度。积极争取省政府对劳模的关爱,提高了全国、省劳模的退休荣誉津贴(全国、省劳模津贴每月分别提高50元)。做好全国劳模的“三金”和省级劳模的困难补助金发放工作。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自主创新仍较薄弱。目前,福建省经济增长7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25 %靠技术进步(而发达国家情况恰好相反)。一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也不能很好地吸纳运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我省许多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不少企业技术“空心化”,关键部件依靠进口,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在技术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能力十分薄弱,存在“短腿”现象。产品设计水平低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自主创新环境仍然不够完善,存在“五重五轻”现象。全省尚未形成有利于国有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竞争环境,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相关性不高。同时,技术创新系统基础设施和政策法律环境建设滞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技术创新政策法律的完整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部分企业和职工对培训和学习技能的思想认识不统一,积极性不高,行动不到位。1.部分企业特别是非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流动率大,不愿意投入经费培训职工,担心员工素质提高后,自己企业没有相应的待遇跟上,工人就“跳槽”,成为别人的培训基地。少数企业对新招聘的工人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就匆匆上岗,甚至是先上岗后学习。有的企业为留住人才也只是采取了一些临时性措施,福建光源电装有限公司对组织到国外培训的员工规定需为企业服务满一年后方可离开。2.部分地方工人通过技能竞赛获得前三名拿到技能证书后,马上就走人,因此有的企业对组织职工参与技能考证没有很大的兴趣。3.技术水平高低与收入报酬脱钩,难以调动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大部分企业虽然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但技能工资所占比例普遍都很小。从福州、厦门、三明、龙岩等地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大部分企业技术工人平均收入与全厂职工平均收入持平,甚至略低。4.目前技能鉴定的“门槛”过高,也是影响职工学习技能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青工要获得技师资格,需要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连续干十几年,一些职工刻苦钻研、勤学苦练,虽能独当一面,却因工种工龄“门槛”过高无缘参加高一级的技能鉴定。
    三是技能人才短缺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据抽样调查,我省技术工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31.52%,远低于全国46%的比例。从企业所缺技术工人的技能等级来看,越高等级的技术工人越紧缺,初级工求人倍率为2.85,中级工为3.84,高级工为8.58,技师为15.47。企业招熟练工难,招高级技术工人更难。其主要原因是:山区经济的发展使外出民工减少;一些地区劳动用工环境较差,目前我省最低工资和社会平均工资待遇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有一定差距,部分企业管理混乱,劳动条件恶劣;企业用工条件要求过高,只招青工;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技术工人培养和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
六、建议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把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和重点技工学校纳入各级政府的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各级设区市政府至少建成1所高等职业院校和1~2所高级技工学校,并努力创造条件建立技师学院。为了保证重点技工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生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招生计划与高考招生计划一并发布。教育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制定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发展规划和评估标准,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师资、场地、设备、课程设置等标准作具体规定,评估并确定其教育和培训资质。对不同资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打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招生、升学通道。鼓励在有条件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技工学校开设“3+2”五年制高职班。在高职学校推行“2+1”的教育模式,即在高职学校学习两年,到重点技工学校或实习基地实训一年,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出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加大对公办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投入,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的财政性经费安排应当逐年增长。
二是建立社会化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采取政府推动、企业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办法,依托有条件的高级技校和高校、院所、职业学校等培训实体,以及行业和大企业,建成一批专业性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搭建起多功能、多工种、高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平台。实施“金蓝领工程”,即每年培养5000名技师,集中培训(培训费每人次3000元[初定]),采取政府、企业、个人各出三分之一的办法,考试合格后发给技师证书。
三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企业要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每年制定计划对本单位的职工实施职业教育和工人的继续教育。引导、支持和督促企业开展技术工人的培训工作,保持国家规定的在成本中列支的培训经费落到实处。
四是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建立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要克服高技能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按照高技能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改革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加快建立与县域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评价体制。县(市)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按照社会化的原则,鼓励有资质条件的社会实体申办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五是以鼓励创造为导向,建立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对在企、事业单位和机关专业岗位工作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一经聘用,应当享受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各类职业学校培养的获得高级工证书的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毕业生同等对待。鼓励建立绩酬挂钩的工资分配制度,做到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
六是党委系统应成立相应的高技能人才管理机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七是加大对职工发明创新的奖励力度,在全省起一个引导示范作用。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