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论文内容

略论道德市场经济_经济学理论论文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经济学理论论文    收藏本页
2000年10月,我在一篇文章说,“我的乌托邦是道德市场经济”。此论一出,批评纷至沓来。有的认为,市场经济是中国历经一个半世纪磨难才找到的文明大道。市场经济本身虽然不讲道德,但“看不见的手”机制自动保证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正是有了市场经济,中国经济才变得繁荣、发达。呼唤道德市场经济只能让人回想起文革,回想起斗私批修的年代。有人则从相反方向认为,市场经济是根本不讲道德,也不可能讲道德的。倡导道德市场经济必然承认市场经济,模糊人们的视线,放过那班巧取豪夺的权贵。想用道德说教让吃人者放下武器,这纯粹是梦呓。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早就把这种观点批透了。当然,也有人比较理解。伊然先生在香港《镜报月刊》2001年第2期上撰文《韩德强倡导“道德市场经济”》后,一些读者来电表示支持和欣赏。

如此,我只好进一步交代道德市场经济想法的来龙去脉了。

一、不道德的市场经济

自秦汉以来,中国其实就一直有市场经济,到明清时,已经相当发达。农业上,棉、桑、甘蔗、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不同的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粮食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1];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例如纺织机就有绫机、绢机、罗机、纱机、绸机、布机六种之多,并从工场内部分工引起地域分工,史称“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从所有制上,官营手工业衰落,民营手工业不断发展。清初实行“听民自行开采,每十分抽税二分”政策后,民营矿冶业获得空前发展,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全国民营铁产量达到45000吨,占当时世界第一位;仅广东一省的铁产量就达到27000吨,比英国1737年的18000吨还要多[2]。与农业商业化和手工业发达相应,商业也十分繁荣,明代即形成了以晋商、徽商为代表的十大商帮,拥资动辄数十万,清代更加发达,大商业资本已达千万两白银的水平[3]。但是,商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位却始终是最低下的,士农工商排末位。为什么呢?原因恐怕有二,一是历代帝王总结统治经验深知,商业繁荣、城市发达之际,也往往是土地兼并和高利贷横行之时,是王朝倾覆之日。因此,总是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二是,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与当时重义轻利的主流价值观相悖,商人的道德水平是受到全社会批评的,即所谓无商不奸。

事实上,在十八世纪中叶,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恐怕是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而不是欧洲边陲的大不列颠群岛。然而,中国的商人总是有自卑感,一旦腰缠万贯,即或买地成为乡绅,或买官步入政坛,或舞文弄墨,树碑立传,在士农工商的等级上往前挪动,心悦诚服地拜倒在孔夫子脚下。而在欧洲,经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后,成功的商人成为上帝的选民,致富目的不再受到道德谴责;继之,则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笼(1776年),雄辩地论证了市场经济的神奇机制,当每个人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时,社会利益也就实现了最大化。这样,致富的手段也不再受到道德谴责。从此,“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私利即公益”,“私恶即公利”,“利己即利他”,“不道德即道德”,“作恶即为善”,成为每个人追逐个人利益的最好辩护。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地位、财富、社会关系、智慧、教育、疾病各不相同,每个人追逐个人利益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辩护者认为,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生物进化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规律,正是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具体体现。然而,如果社会利益最大化意味着大多数人作为劣者被淘汰的话,这样的最大化其实就是少数人利益的最大化。人非草木,可以任意被羊吃——羊又被狼吃,随着弱肉强食进程的加剧,社会出现严重两极分化,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必然要起来反抗,将整个社会烧成灰烬。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反复出现,才会有重农抑商政策,倡导伦理道德的孔子才会被尊为圣人。斯密学说所以能在英国成立,客观上是由于英国处于工业和贸易中心地位,是世界强者,其盘剥对象是殖民地或其他各国,被本国圈地运动赶出农村的农民(本国弱者)又可以漂洋过海到北美谋生。因此,斯密逻辑的内在矛盾不是在英国一国内,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不是在较短时期内,而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内才会得到彻底展开。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1930年代的世界大萧条,1990年代日本的大萧条,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导致的全球两极分化加剧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以及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都是斯密逻辑破产的最好证明。但是,由于斯密逻辑使富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剥削掠夺穷人,而大学、传媒又掌握在富人手里,故斯密逻辑至今一直被当作神圣教条供奉在大学的香案上。

有了斯密教条的武装,道德节节败退。在西方,奉公守法、克勤克俭的新教伦理让位于贪欲无度;在中国,信义如山、童叟无欺的儒家伦理让位于厚黑之道。东西方古代文明殊途同归,合流于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的现代商业文明。只有到当代,才真正做到了无商不奸;也只有到当代,每一件物品都有了标价,道德、良心、法律、正义、权力、符号都成了商品,每一个人都成了随时准备出卖自己的商人,而且——无商不奸。这样,当代的市场经济,特别是以新自由主义为旗帜的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无道德的市场经济。

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有的人认为,并不是斯密学说导致市场无道德化,而是市场本身排斥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缺德者将击败有德者。因此,不是无商不奸,而是无奸不商。不是商人缺德,而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大部分商人都不讲道德,则讲道德的商人会受到排斥。如果不愿被排斥,就会被迫遵循由利己者互动形成的游戏规则,并且一样变得不讲道德。这种例子俯拾皆是。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放某市猪肉注水,全市找不到一家肉铺出售正常猪肉。道理很简单,如果甲出售注水肉获利厚利,则此人有可能降低猪肉价格,吸引更多顾客前来购买,其他售肉者的生意就会减少。有聪明者就会打听甲的发财奥秘,照方抓药。于是注水肉就慢慢普及到各个摊位,谁不服从这一规则,谁就要赔钱。到这个时候,如果还有一位坚持出售正常猪肉,并且向顾客说明这一点,那么他就会侵犯众多售注水肉者的利益,就有可能在某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暴尸街头。在西方经济学上,这叫做劣币驱逐良币。

又如传销,传销的机制实际上是传销者一次性出售信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被排斥到社会边缘,既无资金,又无技术,也找不到工作,唯一所有的是一点微薄的信用资源,至少还有周围的亲戚朋友相信他。传销者把石头说成金子,卖给亲戚朋友。从道德角度说,这是欺诈;从经济学角度说,这是一次性出售几十年里建立起来的信用资源。被骗者开始不觉得受骗,慢慢发现后,后悔莫及。为挽回损失,更加主动地进入了传销网,接过行骗的接力棒,在亲戚朋友中寻找下家。这样,随着传销网的不断扩散,人与人之间的最起码的信任丧失殆尽。

[1] [2]  下一页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